王占陽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:經濟體制改革的“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,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”。在中共中央文件中,如此直率地強調“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”,特別是將遵循這條規律置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地位,這是前所未有的,也是三中全會的最大理論突破。
  在這裡,“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”被明確置於首要地位、核心地位,而不再是若明若暗的次要地位;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”不再是與之相矛盾的,而是只有首先遵循之才能健全的。實際上,這就是將“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”視為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”的首要規律,也就是重新界定了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”。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  這種新理論意味著,《決定》中重申的“公有製為主體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”也是要與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相一致的,而不是與之相矛盾的。“公有製為主體”的本意是指“公有制占多數地位”。它在1956年提出時的實際涵義是指公有制占90%以上。這與市場經濟顯然是不兼容的,所以它在鄧小平時期就已被突破。發展到現在,非公有制經濟在GDP、稅收、就業、技術創新等方面都已占據多數地位,公有制經濟中只有公有資產仍占多數地位。在這種情況下,三中全會仍然突出強調發展非公有制經濟,而不是要求其壓縮到50%以內。這就表明,現在的“公有製為主體”的內涵已經發生質的變化。所以,重申“公有製為主體”與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並不矛盾,而且也不能允許與之相矛盾,這才能有真正的深化改革。
  這種新理論還意味著,《決定》中重申的“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” 也是與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相一致,而不是與之相矛盾。許多人誤以為國有經濟就是國有企業,但國有企業實際只是國有資本的一種特殊形式,而且只是它的一小部分。政府如何使用國有資本實質上是一個政府職能問題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。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就是使市場決定資源配置,而不是政府決定資源配置。對於國有經濟、國有資本,三中全會的基調是強調它的公益性,彌補市場失靈。主要在這種範圍內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,不僅與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不矛盾,而且是與之相配套的基本制度。
  三中全會關於破除行政壟斷的直接論述並不多,但相對於依賴行政壟斷的國有企業來說,《決定》中關於市場化改革的所有方面都是破除行政壟斷的國企改革。確立市場平等新規則的過程就是破除行政壟斷舊制度的過程。市場化改革必然會在整體上導致“國退民進”。但這並非退到取消國有經濟,而是達到三中全會對於國有經濟的新定位。
  以上所有這一切都“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、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”,所以它在實質上是加快發展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而不是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。▲(作者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v88xvxcq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